bqgy.cc“这是化肥,是一种用于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肥料。”
崇祯对于化肥的概念非常陌生,虽然朱飞已经讲解的很细致,但他还需要时间去理解。
“先生,朕还是不能理解。”
“简单来说吧,化肥可以帮助农作物更快的生长,结出的果实也更大更多。古代农民播种的时候不都使用大粪吗,是一样的道理。”
“先生意思是,化肥是用大粪做成了?”
崇祯立刻把手中的化肥扔进了麻袋。
“不,化肥并不是大粪做成的,而是用化学原料合成的。播种的时候,在农作物的旁边挖沟施肥,就能增加产量。”
朱飞一边讲解,一边往花瓶里面倒着。
另外一边,王承恩也抱着花瓶往麻袋里面倒。
当传送完了两袋化肥,朱飞稍微喘了一口气。
看了一下时间,已经到了凌晨四点。
崇祯急忙去上朝。
其实他可以不用去的,但他属于比较敬业的那一类人,不上朝浑身不得劲。
等散了朝,崇祯就把徐光启叫到了御书房。
“臣徐光启叩见陛下!”
“起来吧。”
“谢陛下。”
徐光启进门的时候,老早就看见了书房里摆放的几个麻袋。
鼓鼓囊囊的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。
他也猜不透陛下为何要单独召见他。
“徐爱卿,朕知道你写过一篇《甘薯疏》。你瞧瞧,这是什么?”
示意让王承恩打开了一只麻袋。
徐光启凑上前去看。
当他看见麻袋里的东西时,顿时明白了。
“陛下,这些是番薯?个头怎会长的这么大?”
他极力推广种植番薯,可也就是福浙沿海一带,在他的带动下才在沟沿荒地里试种。
“臣知道,北方暂时还没有试种番薯,不知陛下从哪里搞来的。”
崇祯搪塞道:“这是朕从一位洋人手中买来的。对了,还有一种能让果实变大的化肥。”
他没有细说番薯究竟是怎么来的,一句话带过,重点介绍起了化肥。
徐光启看看麻袋中的化肥,满脸的疑惑:“陛下召臣来,是为了让臣试试这个…化肥?”
“没错。朕准备拿出皇庄的一万亩田地进行试种。在种的时候,旁边犁出一条沟,撒进化肥进行掩埋。当下雨前或者下雨后,化肥渗透进土地,便可助谷物生长。”
崇祯现学现卖。
不过具体是雨前施肥还是雨后施肥,他记不住了。
徐光启看着手中的一把颗粒物,不由得充满的好奇心,忍不住继续询问:“不知陛下从何处得来此物?”
崇祯自然不会说出实话:“这些东西都是朕从一个西洋商人手中买来,花了不少银子。至于管不管用,朕也不知。”
徐光启虽然心中还是有些疑问,但有些迫不及待想要回去试试了。
“臣这就回去准备,在麦收之前,番薯的秧苗定可培育出来。”
“徐爱卿,朕这里还有两样谷物,你也拿去吧。”
说着,崇祯让王承恩把另外两个麻袋打开。
“这是…御麦?这是…玉蜀黍?”
“颗颗饱满,好种子!好种子啊!”
徐光启双手捧着小麦,再捧起玉米,神色间突然变得激动起来。
所谓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不懂的人看这些种子没什么区别。
可作为研究了一辈子的农业大咖,用眼一瞅就瞧出这些种子的不同。
这些种子不仅个头大,而且粒粒饱满有光泽,一看就是经过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。
在这个世界上,有人培育出来的种子居然比他培育的还牛。
一瞬间,徐光启倒是很想见见这个洋人,探讨一下种植方面的心得。
“既然徐爱卿认识这两样谷物,也就不用朕多废口舌了,你先在皇庄内试种吧。”
“臣遵旨!”
徐光启知道,要是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更好的苗子,再收种,那么明年定能产量大增!
送走了徐光启,崇祯这才深吸了一口气,朝着花瓶说道:“先生,关于化肥的使用,朕讲的没错吧?”
“讲的很好。不过我困了,我得去睡一觉了。”
“好,那晚上咱们再聊。”
崇祯也打了一个哈欠,去后宫睡觉去了。
……
晚上,崇祯抱着一摞书册来到了书房。
“先生,你来了吗?”
轻声呼唤,以示尊敬。
朱飞早刷着短视频等着了,立即回应:“在呢。”
“先生,朕今日让户部把皇庄的鱼鳞册和黄册都拿来了。朕要推广种植番薯的话,还需要仔细谋划。但朕对于土地如何利用还是不甚理解,还请先生再讲讲。”
朱飞知道崇祯一直关注土地兼并的问题,所以早就做足了功课,搜集了不少资料。
“土地兼并上次讲的比较粗略,这次我再详细讲解一下。”
“总体来说,土地兼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:
第一个就是皇帝本身,或多或少参与了土地兼并。
当年朱元璋在位期间,为了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,大肆封赐土地给皇室成员。
到了明晚期,朱家的王子王孙们已经繁衍到几十万人,他们占地多者几百万亩,横亘多个省,少者也有万亩。
第二个是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也参与了土地兼并。
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抢占百姓的土地,尤其是在多灾之年,他们就趁火打劫,以极低的价格收买农民的土地,使土地兼并日益加剧。
第三个体现在税收上。
明朝实行官员、举人有不纳税的权利,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被免税,使得税收来源大大减少。
第四,还与当时的经济有关。
明中后期,大量的自耕农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和徭役,纷纷将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官宦之家,成为依附于地主的佃农。
最后第五点,还与自然灾害有关。
由于小冰河气候的影响,北方地区连续发生旱灾,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,成为流民。
综上所述,目前明朝土地兼并问题已经非常严重,它不仅加剧了贫富差距,最终还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”
崇祯像一个三好学生,坐于案桌前,拿着毛笔认真听讲,仔细记着笔记。